国内其实有六支CPU战队在赛跑。但真正能挺直腰板说"完全自主"的;
只有申威和龙芯这两个"国家队"选手。
先说说超级计算机里的“隐形冠军”——申威。
这个出身军工研究所的硬核玩家,最早玩的是美国DEC公司的Alpha指令集。
但人家愣是把"考古"玩出了新高度,搞出了完全自主的SW-64指令集。
太湖之光超算用的SW26010芯片,260个核心的“暴力美学”,当年把英特尔的脸都打肿了。
最近推出的申威8A服务器芯片更是个狠角色,性能直接对标至强银牌。联想、统信这些大厂都开始排队合作。
龙芯 - 技术界的"长征"从中科院实验室走出来的这群理想主义者,最早靠着MIPS架构起家。后来硬是造出了自主可控的LoongArch指令集。
但自研架构就像自己造了个新的“语种”——虽然彻底摆脱了卡脖子风险,可整个软件生态都得从头搭建。
现在你能在龙芯电脑上用WPS、聊QQ,背后是工程师们用二进制"绣花"的成果。
另外四位玩家另外四位有点"混血儿"的尴尬:
华为鲲鹏和飞腾都押注ARM架构,性能确实能打。
鲲鹏920用7nm工艺堆出64核,在电信机房大杀四方。
但ARMv8授权被卡后,下一代芯片就像被按下暂停键。
飞腾的腾云S2500服务器芯片倒是越战越勇,可英国ARM公司随时可能断供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始终悬着。
飞腾2000系列
海光和兆芯走的是"拿来主义"捷径。
海光拿到AMD的Zen1架构授权后,搞出的海光7280芯片确实能硬刚英特尔至强。
但最新Zen4架构?
对不起,美国商务部不让教。
兆芯用的还是威盛电子二十年前的x86老底子,KX-6000芯片单核性能还打不过七代i3。
这场芯片大战里,最魔幻的是性能与自主的悖论:
越是性能接近国际水平的,自主可控度反而越低。
申威龙芯虽然安全,但生态建设就像在沙漠里种树;
鲲鹏海光性能彪悍,却要时刻提防"断供"。
最后站在技术发展的十字路口,国产CPU正在上演现实版的"三体"生存法则:
丢掉幻想,准备战斗。
毕竟在半导体这个修罗场里,没有退路就是最好的出路。
微软资讯推荐
win10系统推荐
系统教程推荐